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文獻有哪些
財務會計基本假設是任何財務會計報告的基礎,是一個用來描述一系列會計準則的前提條件。它們包括:實體假設、會計期間假設、貨幣計量單位假設和會計基礎和原則的連貫性假設。這些基本假設早已被廣泛接受,幾乎被所有的國際會計準則和標準所采用。下面將對這些基本假設所依據的文獻做一簡要介紹。
實體假設是指一個企業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有完全獨立的生存能力的實體。這意味著企業在做出商業決策時,不僅要考慮其與其他企業的關聯性,同時也要考慮其內部的組成部分間的關聯性。這個假設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由哈迪?哈富德爾(H.A. Finney)在他的經濟學著作《財務會計概論》(Introduction to Accounting)中提出。
會計期間假設是指財務會計報告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進行編制。這個假設的根據可以追溯到德國歷史學家路德維希?馮?米策爾(Ludwig von Mises)在他的著作《人類行動》(Human Action)中,他認為企業的財務報告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時間段,這樣才能真正代表企業的財務狀況。
貨幣計量單位假設是指財務會計報告必須以貨幣作為度量的基礎。這個假設的最早根據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的意大利會計師盧卡?帕西奧里(T.Lucca Pacioli) 在他的《會計學》一書中所描述的雙入賬法。他認為一切交易必須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以確保財務報告中的數字是具有可比性的。
會計基礎和原則的連貫性假設是指財務會計報告必須遵循一定的會計基礎和原則,這些基礎和原則必須連貫一致。這個假設的根據可以追溯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中,它規定了財務會計報告必須遵循會計基礎和原則的一致性原則,以確保財務報告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綜上所述,財務會計基本假設是一系列用于描述會計準則的前提條件,也是任何財務會計報告的基礎。這些基本假設的根據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獻和著作中,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16世紀末,最近的則來自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這些基本假設已被廣泛接受,幾乎被所有的國際會計準則和標準所采用。